辐射效应教研室
日期: 2022-07-24   来源:    浏览量:

辐射效应教研室共11人,其中高级职称5人,博士学位3人,硕士学位4人,主要从事辐射生物效应、辐射生物标志物、辐射敏感性研究、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以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工作,实验室常规开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、常规培养法微核分析、胞浆分裂阻滞法微核分析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染色体易位等细胞遗传学实验。


刘伟,研究员,主要从事放射生物学、放射医学研究及教学工作。为山东省预防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副主任委员,国家卫生健康委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病诊断学组委员,山东省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,《中国辐射卫生》杂志编委。近年获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1项(第2位)、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,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专项1项,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1项。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,其中为首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,参编著作1部。

李洁清,放射肿瘤学博士,副研究员,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,山东第一医科大学(山东省医学科学院)预防医学科学学院(放射医学研究所)副院长(副所长)。研究方向为辐射效应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。为首或为主承担国家卫生部公益科研专项、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、省科技攻关计划等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。先后发表SCI、国家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,获各级成果奖多项。历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青年委员会常委,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青年委员会委员,山东预防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分会常委,山东省职业健康协会常务理事及职业健康监护分会常委,《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》编委。

侯殿俊,副研究员,从事辐射效应实验室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三十余年,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,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科研课题。擅长染色体畸变分析、生物剂量估算和临床检验等工作。

乔建维,副主任技师,长期从事辐射效应的基础研究及职业健康的查体工作。主要承担临床检验、染色体及微核的制片检验工作。

方连英,放射医学博士,助理研究员,从事辐射损伤效应方面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,包括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,以及对电离辐射所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基因的研究。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一项。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、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。

马娅,放射医学博士,助理研究员,中国核学会核应急医学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,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。主要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工作,山东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项目负责人。主要研究方向是辐射生物效应、辐射生物标志物以及辐射敏感性。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,山东省卫生厅项目2项,为主获得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,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,发表多篇科技论文。

毛雪松,放射医学硕士,研究实习员,从事辐射效应相关工作。研究方向为辐射损伤效应,参与国家、省级课题多项,发表论文5篇。

朱伟,内科学硕士,助理研究员,从事辐射效应、核素标记、射线探测、蛋白芯片检测、神经生物学与交叉创新方面的研究。为首或为主承担省级及以上项目5项,为首或为主获得厅局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,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9篇,二区及以上5篇,授权发明专利一项。

李卫国,放射医学硕士,助理研究员,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员,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离辐射损伤人体的机制、辐射应急救治技术和放射生物剂量计的探索,参与国家卫生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,参与编写山东省核与辐射应急方案,在国际、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。

李贞,放射医学硕士,助理研究员,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离辐射损伤修复。为首承担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项,发表多篇科技论文。

      供稿:业务办公室   校对:李贞   审核:李冬梅


版权所有:山东第一医科大学(山东省医学科学院)预防医学科学学院(放射医学研究所)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6699号
邮编:250117 电话:0531-59567166  邮箱: yfyxkxxy@126.com